查看: 457|回复: 0

《敦刻尔克》与《小王子》

[复制链接]

13

主题

18

帖子

51

积分

武大郎

Rank: 2

积分
51
15-计算机-王安 发表于 2018-7-28 16:36:5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人们打完仗衣食无忧,却仍保留着战时思维,习惯国家和集体主导的宏大叙事。相比战争时期,和平年代的集体几乎无事可叙,人们的精神支柱被抽离,就陷入虚无的困境,终于爆发五月革命。

评论区里,许多人说“这不就是吃饱了撑的么?”的确如此。但需要明白,消灭了战争的痛苦状态,并不等于创造了一种幸福与丰饶的状态。人单纯的衣食无忧是无意义的,应该有一种自然状态让人去思考,思考他自己,他的基本孤独,他的不幸,他的智力。这种思考也应当包括对战争本身的思考,包括他们的苦难、回忆和漂泊。

敦刻尔克

诺兰导演的《敦刻尔克》这个月上映,便是这种思考的展现。电影描绘的是二战时法国几乎全境沦陷,40万英法联军被包围,困在法国敦刻尔克的沙滩上,撤回英国本土的事情。这可能是2017年最了不起的电影,诺兰对于电影的把握出神入化,分析电影手法的文章已经有挺多了,这里我更愿意谈点思想上的东西。

我这个公众号之前发过一篇《聂隐娘、比利林恩与冈仁波齐》,分析电影中消解宏大叙事,个体的情感占据电影绝对核心的手法。人物是历史进程的缔造者,他们在宏大叙事中至关重要,可是,他们自身与宏大叙事却是割裂的,他们的感受与历史进程并不相符。

这是今天社会深层的样貌,每个人都是宏大叙事的一部分,但个体与历史进程总存在矛盾——宏大叙事想要计划生育,个体的感受就是想多生几个孩子;历史进程要淘汰落后产能,落后产能的从业人员却不甘心被淘汰……

过去,宏大叙事是绝对的主角,个体的自我本性被挤压到社会的边缘之处。可是今天,我们开始慢慢关注个体的感受,诸如《刺客聂隐娘》、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》这类前卫的电影,叙事时不再说藩镇割据如何,伊拉克战争如何,而是描绘聂隐娘的爱恨,比利林恩的孤独,历史只是构成了这种爱恨和孤独的背景色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,以对个体的聚焦来反抗宏大叙事,这种电影我都会给很高的评价。

《敦刻尔克》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电影。将后现代主义风格融入宏大叙事中,是非常了不起的挑战。本来也是电影的历史背景太宏大,二战是近代人类文明史中最大的事,描绘敦刻尔克大撤退,怎么都得是宏大叙事。

与那些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一样,《敦刻尔克》淡化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,二战的起因是什么,英法联军为什么被困敦刻尔克,这场撤退对战争全局的有什么意义……这些东西都没有展现。敌人表现为空袭、鱼雷、船上的弹孔,就连敌人的脸都没有出现。传统的宏大叙事中,这种处理是不可想象的,不交代前因后果,不描绘我们在和什么样的人打仗,这样所叙之事岂不是毫无意义?

可是,当我们看完《敦刻尔克》,就不会质疑这种手法的意义。我们评价历史总是开上帝视角。可战争中的士兵不是这样,他们在敦刻尔克撤退时,也弄不清前因后果,不知道这次撤退有什么意义,《敦刻尔克》更接近当时士兵们的真实感受。也正是这群不知道前因后果的,只知道逃命的士兵,他们与宏大叙事割裂,同时却又构成了宏大叙事。

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突出了担架上的伤员,一次是长官对话中,报告一个担架上的伤员将占据七个人站立的位置,不利于撤退。另一次则是男主和法国人抬着担架上的伤员上船,成功跑过海上独木桥时,周围的士兵全部大声欢呼。这组对比就非常有意思。宏大叙事中,伤员只是1:7的数字,会占据宝贵空间,就不应该上船。可是,当镜头聚焦到个体,大家非但不会阻止伤员上船,在伤员通过独木桥时,还会获得喝彩。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矛盾。

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有一定的“反智”倾向,集体代表着一定的理智和秩序,而对集体的反抗,本身必然“反智”。宏大叙事中,理智选择应该是抛弃伤员,可是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感受也很重要,违背理性的事反而还可能被称赞。

这种反智和我们今天常说民科们的反智不太一样,民科的反智是盲目反对科学反对理性。而后现代主义的“反智”则强调理性方案与个体感受产生冲突时,我们应如何取舍,避免以“集体利益最大化”的名义迫害个人的正当需求。

电影里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,月光石号的老船长驾着他的小船,和另一艘巨大的军舰擦肩而过。军舰载着士兵逃回英国,老人驾着小船去敦刻尔克救人,也正是这一艘艘微不足道的小船,把沙滩上的士兵运上了驱逐舰,让军队撤退成功。这组意象简洁而深刻,包含着渺小与宏大,个体选择与历史进程达成了统一。

诺兰手稿

诸如此类的镜头遍布整部电影,传统的宏大叙事电影不怎么关注个体,而前卫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电影又不得不忽略历史元叙事。诺兰却做得非常好,不用剧情,而是用高度凝练的电影语言同时强调两者,把两者统一起来,这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结合宏大叙事非常棒的示范。

《敦刻尔克》的三条故事线互相交错,在最后一起达到高潮。许多人对飞行员那条线很感兴趣,天空实在太美了,二战中空军缔造了无数传奇,大家不妨去电影院看看《敦刻尔克》。这里我更想聊聊电影之外的另一位飞行员。

小王子

看过《小王子》的朋友应该知道,《小王子》作者圣爱克苏佩里就是一名空军飞行员。1939年9月3日,德国对法国宣战,爆发战争的二天,圣爱克苏佩里即应征入伍,在法国第三十三飞行大队执行空中战略侦察任务。法国人守着马其顿防线,自以为固若金汤,谁知德国人直接绕过了马其顿防线,法国迅速溃败,1940年5月,德国便把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的沙滩上。正是在这段特殊时期,圣埃克苏佩里开始创作《小王子》。

《敦刻尔克》中,英国人还有家可退。可是法国人不一样,法国已经要沦陷了。圣埃克苏佩里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流亡美国,在美国修改《小王子》并配上了插画。与《敦刻尔克》类似,整本《小王子》都是对二战的另类记叙。

《小王子》中充满着浓浓的政治隐喻,构造了一套独特的语境。

比如书中说猴面包树,平时看不出异样,刚发芽时和一株玫瑰差不多,可是一不留神让它长得太大,猴面包树就会毁了整个星球,小小的一颗猴面包树的种子可能隐藏着无穷的灾难。有一个倒霉鬼就因为自己的疏忽,被三棵猴面包树毁了自己的星球。这很明确地把矛头指向当时世界上“猴面包树”——德国、日本、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,他们给地球带来巨大灾难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发表主题
    51
    积分
    18
    帖子
    13
    主题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